湖北省武漢市是一座“飄”在水上的城市,內澇防治一直是該市的重點工作之一。
2016年以來,武漢市堅持“統籌區域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和城市建設、統籌城市水資源利用和防災減災、統籌城市防洪和內澇治理”理念,系統解決城市水系問題,積極探索雨水資源利用的新路子,落實內澇防治責任體系。
一是強化源頭減排,建設海綿城市。近年來,武漢市以點擴面,持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,在居民小區、公共建筑、城市道路、公園綠地等建設項目中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,減輕城市內澇壓力。
二是強化管網排放,補齊設施短板。2016年以來,武漢市實施排澇補短板工程,新增排水管網800余公里,排澇能力整體提升。在此基礎上,武漢市進一步強化設施維護,明確維護主體和管理職責,并聘請第三方對設施運維情況量化評分、通報排名。同時,武漢市著力提高預警監測能力,逐步形成了集氣象雨情預報分析、城市內澇風險預判、積水點實時監控、泵站涵閘運行調度、視頻會商為一體的排水防澇智慧管理調度平臺。
三是強化蓄排并舉,注重兩手發力。武漢市通過積極構建城市水網,充分發揮湖泊調蓄功能,讓雨水蓄得住、排得暢。此外,每年汛期前,武漢市都會對重要河湖水系調度方案進行修訂完善,建立河湖管渠運行調度模型,開展常態化汛情推演和風險分析,強化河湖水系調度,確保武漢城市“水安全”。
四是強化超標應急,堅持避險為要。武漢市將城市排水防澇工作納入防汛責任體系,并建立了專業日常維護管理隊伍和排澇應急搶險隊伍。同時,市、區、街道、社區四級排水防澇責任體系落實到人,覆蓋全市重要區域、主次干道、易積水點、薄弱環節。此外,武漢市還積極開展城市超標暴雨內澇風險分析及應對策略研究,立足于“早預警、早避險、快救災”,各部門有針對性地研究制定專項應對措施,形成全市“1+N”的超標暴雨內澇防治預案體系。(陳瑋)
來源:中國建設新聞網(2022年6月16日)